自從搬回到首都以後,老公很體貼的常常自薦陪我回娘家,大概是為了彌補當初把我拐到東馬的罪行吧!想起住在亞庇的那幾年,要回一趟娘家,得飄洋過海,下了機,還要想辦法南下麻坡,兜兜轉轉的舟車勞頓,起碼要耗掉七八個小時。現在這僅僅兩個小時的車程,實在方便太多了。
那天回去,和媽媽坐在門前的石墩納涼時,見隔壁的清廷嫂正要出門,向她打了個招呼,她便上前來 與我們寒暄幾句。見她手裡捧著個杯子,問她要上哪去,她說泡了一大壺咖啡喝不完,帶一杯去給她女兒。她女兒就住在同一條街,不到五十步的距離,捧著咖啡走 去還熱騰騰呢!週末早晨,有媽媽來敲門送上一杯熱咖啡,這種幸福,實在叫人恨得牙癢癢。我想我這一輩子大概也難有這樣的際遇了。現在才知道嫁得近有這等好 處,真後悔當初沒和兩小無猜的鄰家男孩多培養些感情(嘩!這話可不能讓我老公聽到才好)。
【新潮】引發生活新感受:潮流不一定是最好,穿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时尚!
和媽媽的話題也因為清廷嫂那杯咖啡的關係,而談起外婆的晚年。外婆的最後幾年,已經不能為媽媽 做甚麼了,但媽媽依舊三天兩頭往娘家跑。她回娘家可不像我,有大包子、糯米雞、大籃大籃的水果等著我駕臨,離開的時候還要塞滿整個後車箱。媽媽探訪外婆, 不是為得外婆的寵愛,而是享受履行孩子的責任,每次去,她都會帶些自己弄的點心去。然後,聽她重複地說著成年舊事、幫她打掃房間、縫補破了的衣服。外婆已 經過世5年了,說到自己沒了母親的孤兒身份,媽媽還是忍不住落淚。縱使丈夫再體貼,孩子再孝順,那仍是一個無法填補的缺憾。我依然很清晰的記得在外婆的葬 禮上,60歲的媽媽哭得像在百貨商場裡走失了母親的小孩般無助。
心裡藏著對母親的依戀
看著面前這紅了眼睛,頭髮斑白的媽媽,讓我有一種悲痛的領會。一直以來堅強的她原來和我一樣: 在一個不斷為孩子付出的母親心底,還藏著對自己母親的依戀,那是一個心靈的故鄉,一個沒有恐懼壓力,能讓你重新獲得能量的地方。想到自己有一天,也會像她 一樣失去那個能量的泉源,變成一個孤兒,鼻子就酸酸的,還有一種很深很深,像看不到底的寂寞淒涼。我傾向前去,把頭埋在媽媽的肩膀上,但願未來還有很長很 長的日子,能讓我愛她寵她回報她。
中國歷史上,西漢太宗漢文帝,雖貴為天子,在母親臥病3年期間,也都親自侍奉,確實做到了“親 有疾,藥先嚐,晝夜侍,不離床”,成為了《二十四孝》中親嚐湯藥的主角。我常想,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的熙來攘往,即便你在職場上能呼風喚雨,回到母親的身 邊,也只是一個單純的“孩子”身份,是眼前的她賦予你生命,孕育你成長。古人的教誡沒錯,行孝要趁早,莫待子欲養而親不在時,才來空悲切。
(星洲日報/副刊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